第二十三章 千古悲慟難言處 (1)
關燈
小
中
大
流亡小朝廷揚帆遠去,不去理會身後發生了些什麽事。他們的路還要走很遠,先潮州再惠州,在第二年的四月到達了官富場(今香港九龍南),才勉強停了下來。
這裏足夠南了吧,張世傑覺得安全了,他下令上岸蓋房,在這裏長期居住。
奈何七個月之後,就被迫再一次上船出海。元軍又追過來了,這一次張弘範親自領軍,發誓追小朝廷到天涯海角。從這時起,兩支宏大的船隊幾乎形影不離,從廣州到秀山,從秀山到香山島(今廣東中山),雙方且戰且行,吃虧的永遠是小朝廷一方。
香山島一役,小朝廷在戰鬥中減員不少,在颶風中損失更大。首相陳宜中率領的八百艘戰船全都翻了。據可靠記載,只有一個人活了下來,其餘的都被淹死。
這人的命可真夠長。
落湯雞·陳受夠了,他再不想飄來蕩去,死去活來。他提議大夥兒去占城(今越南中南部)過海外陸地生活。
沒人響應。
陳宜中熱情高漲,說他去給大夥兒打前站,先去占城探路,就走了。這是他在歷史中出現的最後一幕,當他的船開遠了,有人才想起來,這人從前就逃跑過。
陳宜中逃跑一個月後,小朝廷的船隊到達了井澳(今廣東中山南海中),他們再次遭遇了颶風,大約十分之四的船翻了,同等比例的人淹死。這些船裏就有宋端宗趙昰的船,趙昰本人連淹帶嚇得了重病,在次年的四月病死。
接連翻船,連續死皇帝,讓所有人心驚肉跳,“群臣多欲散去”。關鍵時刻,陸秀夫站了出來:“度宗皇帝有一子尚在,將置其何地。古人有以一旅以成中興者,今百官有司皆備,士卒數萬,天若未欲絕宋,此豈不可立國?!”
他的話喚醒了一直都堅定存在的南宋忠義之心。能一路追隨直到現在的,都是難忘故國、絕不屈膝異族的忠勇剛烈之人,誰願意沈淪滅亡,成亡國之人呢?
眾人立趙昺為帝,是為帝昺,改元祥興。楊太後繼續垂簾聽政,張世傑任樞密使主管軍事,陸秀夫任首相,他每天親自書寫《大學章句》,為年僅八歲的帝昺上課。
且行且戰,臨近東亞大陸的最南端,張世傑屢敗之餘決定開辟基地。最初他選擇的是雷州(今廣東海康),大致相當於雷州半島一帶。
公元1278年五六月間,張世傑遣將與元軍爭雷州,這座之前一直是北宋發配重案罪官的城市成了小朝廷的噩夢,敗績再一次降臨,現實逼迫他們繼續向南逃跑。
下一個目標,崖山。
終於到了崖山!
崖山位於今天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南約五十公裏處的崖門鎮。銀州湖水由這裏出海,海面上東有崖山,西有湯瓶山,兩山環抱,延伸入海,闊僅裏許,故稱之為“崖門”。門內是天然的避風良港,每天潮起,可乘潮出戰;潮落,可據險而守。從地勢上看,是絕佳的戰略要地。
張世傑以最快的速度趕到了這裏,立即命令士兵上岸,造行營三十間,建軍屋三千間,作出了長期駐守的打算。
追擊的元軍很配合,隔了大約半年之後,在公元1279年正月間,從潮陽(今屬廣東)由海路趕到了崖山。領軍的還是蒙古漢軍都元帥張弘範。
幾天之後,副帥、江西行省參知政事李恒也從廣州率領一百二十艘戰船趕到。這樣,元軍整體軍力水陸兩軍共約三萬左右,戰船大約四百艘。
崖門內,張世傑擁有戰船近千艘,兵力達二十萬以上。
兩相對比,南宋的優勢是壓倒性的,沒有理由再失敗,何況搶先占據崖門,坐擁天險,元軍的水師只能漂在海面上。種種優勢都在預示,南宋如果抓住機會獲得大勝,不僅不會滅亡,反而會借機在南中國站穩腳跟,哪怕只是兩廣一隅之地,至少也是五代時南漢的根基。
可這只是表面上的數字參照,不為人知的是,南宋二十萬大軍之中,存在著大量的宮女、內侍、官員家屬、軍兵家屬,以及大量的文官。
除去這些非戰鬥人員,宋軍的戰力不過幾萬人而已。這也是為什麽之前屢戰屢敗、不斷逃亡的原因。
更重要的是,張世傑的心裏變得煩躁。他不再像從前一樣,開戰之前作兩手準備,打得贏就打,打不贏就跑。連續敗連續逃,讓他受夠了。
張世傑放棄了崖山海戰中獨一無二的最關鍵地段——崖門。他把一千餘艘戰船背山面海圍成方陣,以大索勾連,四周圍起樓柵,其結構像陸地上的城郭一樣。帝昺的座艦就居於這座方陣正中間。他決定以堂堂正正之師,與元軍決一死戰。
他的口號是:“連年航海,何日是頭,成敗就看今天!”
元軍水師非常歡迎他這麽做,非常配合地集結了全部實力與之對陣。這邊戰雲密布,海面上幾十萬人動輒生死相向,而在不遠處的另一端海面上,卻是歌舞升平歡聲笑語,當地居民正在舉行每年一度的海上元夕夜競渡。
這幾天正是元宵佳節,國家興亡,趙家興廢,不足以讓所有漢人陪著去死去活,老百姓的日子該怎麽過還是怎麽過。
回到戰場,元軍水師發現張世傑又把戰船綁在一起了,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。對面的宋軍主帥是俺們的臥底嗎?!
四年前焦山水戰時,張世傑只是將十船連成一舫,這回居然是一千多艘綁成一座大城,這要是不放一把空前大火的話,真是枉費了張世傑的好心。
這些煩人事是沒法幹擾到張世傑的,再一次綁船並不是他失憶了,忘了之前的慘痛教訓,而是他早有準備。為了防火,他讓士兵們挖了海量的爛泥上船,都厚厚地塗在船外板上,再用長木桿做阻擋,防止敵船來撞。為了生存,他還在船上準備了足夠所有人吃半年的糧食。
做完了這些,張世傑非常確信已經萬無一失了。他自信可以直面戰爭,等待勝利,或者持久的對峙。
這兩樣他都沒等到,勝利、失敗暫時還看不出來,宋軍很快就發現了一個致命的新問題。
元軍水師在張世傑放棄崖門背山面海時,第一時間搶占了崖門,掐斷了宋軍重回岸上的可能。這看似沒用,海戰嘛,與陸地何幹?但是張世傑給船隊上的二十多萬人準備了半年的糧食,卻沒辦法準備哪怕一個月的淡水!他每天都得派人回崖門內取淡水,取燒水做飯的木柴,這些都在元軍搶占崖門之後丟掉了。
僅僅十天過後,宋軍淡水供應就出了問題。南中國海上熾烈的太陽下,口渴難耐的宋軍士兵只好從海中提起一桶桶的海水勉強喝下去,結果誰都知道,那就跟喝毒藥一樣,他們立即開始上吐下瀉。宋軍的戰鬥力銳減,並且只會越來越弱。
這時元軍才開始了攻擊。
元軍在崖山西山頭上架起西域炮轟擊船陣中間帝昺的禦艦,幾炮之後禦艦上迅速作出反應,張起了巨型布簾遮擋炮石。效果相當好,據記載巨石擊中布簾,禦艦巋然不動。因為宋軍船陣的選擇地點非常欠抽,居然離主動放棄的崖門不太遠,炮轟不奏效之後,張弘範決定用火攻。
一艘艘滿載著柴草的小船被點燃,直沖南宋的船陣。
宋軍水兵用長桿抵住火船,不讓靠攏。偶有漏網的,塗滿了濕泥的船外板還真的頂用,火焰沒法立即燃起,隨即被南宋水兵用海水澆滅。
相持不下,這麽說並不準確,元軍根本不擔心宋軍有哪怕一點點的進攻。一千餘艘木制戰船綁在一起,得用什麽樣的發動機才能推得動?
一座不動的船城,不知道有什麽樣的攻擊力!
張弘範決定再一次勸降,他早有準備,隨船帶來了張世傑的外甥。該外甥三次進入船陣勸降,張世傑不為所動,回答得鐵骨錚錚:“我知道投降能活命,且能富貴,但忠義之志絕不動搖!”
公元1279年二月初六,元軍發起了總攻。那一天烏雲密布,海浪洶湧,大海表現出了它狂暴的一面。元軍水師兵分四路,從東、南、北三面向崖山外的宋軍船城進攻。張世傑率眾力戰,從黎明時分直到黃昏降臨,歷經漲潮、退潮兩個時段,士兵和船陣先後崩潰了。
士兵們疲勞饑渴、上吐下瀉,加上一整天的激烈戰鬥,早已不可支撐。看似堅固的船城只能防守無法反擊,永遠立於不勝之地,解體只是遲早而已。
元軍摧毀了宋軍外圍的七艘大艦,突入船城內部。到了這個地步,張世傑才下令砍斷大索,各船逃生。這讓當時的海面亂成了一鍋粥,張世傑本人居然無法接近他最應該保護的對象——帝昺。當時黃昏降臨,暮色四合,風雨大作,張世傑遙遙望見帝昺的禦艦,他沒法親自去接,只好派人架小船過去。
操船者不顧一切地在激烈交戰中的戰船間劃行,奇跡般地接近了禦艦,並且爬了上去。
宰相陸秀夫唯恐來人是元軍假冒的,斷然拒絕把帝昺交給來人帶走。
這種擔憂絕對是有必要的,國亡在即,無數可恥的投降者挖空心思想找進身之階,此時帝昺無疑是最好的投降禮物,怎麽能隨便就交出去?!
接應者無奈,只好退走。遠處停在外圍的張世傑無奈,只好率領十餘艘戰船,保著楊太後,順著退潮的海水揚帆遠逃。
帝昺的禦艦被圍在戰場中央,無論怎樣都沒辦法逃脫了!
或死或降,別無他路。陸秀夫在黑夜中決定以死殉國,他仗劍把自己的妻子兒女都驅入海中,他的妻子死死拉住船舷不松手,他長嘆一聲,喝道:“都去!還怕我不來?”
陸夫人松手,沈入了大海。
陸秀夫轉身望向年僅八歲的宋帝趙昺,流亡至此已近三年,航海逾萬裏,所為者何來?難道只是為了活下去嗎?!
他抱起了帝昺,對這個孩子說:“國事至此,陛下應為國死。德祐皇帝受辱已甚,陛下不可再辱!”說完,他緊緊抱住他的皇帝,縱身跳進了波濤洶湧的大海。
宋帝國至此終於滅亡,不管它是否軟弱,不管它是否屈辱,它的最後一位皇帝和宰相,以世間最決絕的方式為它畫上了句號。
崖山之役,南宋全軍覆滅。據載,第二天淩晨,“浮屍出於海十餘萬人”。這些人和陸秀夫一樣選擇了決絕,選擇了尊嚴。
在遠處的海面上,張世傑的船隊終於逃出生天。楊太後聽到帝昺的死訊,痛哭道:“我忍死到今,只為了趙氏一塊肉啊,現在沒希望了!”隨後,她也投水自盡,為趙宋殉葬。
張世傑不久後死於一場海上颶風。
至此,流亡小朝廷全體覆滅。後人翻閱這段史書,感嘆者有之,搖頭者有之,憤怒鄙夷者更有之。比如有人評論說,陳宜中能逃而不能死,陸秀夫能死而不能戰,張世傑能戰而不能謀……說這些有什麽用,他們真的有經天緯地之才,何至於遠逃萬裏,在崖山與敵死拼?
一家一姓的天下歷經了三百一十九年,因為上位者大都是些或庸碌無才或無恥貪婪之輩,註定了元氣盡喪。所以,國家滅亡是無可避免的。
所爭者,只是滅亡的方式。
在這一點上,趙宋之亡,除了陳宜中等無恥之徒外,陸秀夫,哪怕是張世傑都可以無愧於史冊後世。崖山之戰結束了,除了參戰的元軍之外,還有一個人親眼目睹了戰鬥的整個進程。
文天祥。
文天祥早已被俘。
他被張世傑排擠出小朝廷之後,選擇了回自己的老家江西抗元。公元1277年,文天祥率兵於雩都(今江西於都)大敗元軍,收覆了興國、吉州(今江西吉安)等地。他在興國建立大本營,江西各地抗元義軍四面來投,形勢一度大好。
但是他終究是個文官,對瞬息萬變的戰場準備不足,大勝之餘忘了戒備。元朝江西宣慰使李恒,也就是率水軍支援張弘範進行崖山海戰的那個人,率重兵偷襲興國,文天祥應戰失利,大敗至空坑(今江西永豐南)一帶。
敗退中,隊伍零散,文天祥的妻兒、幕僚都被俘虜,他本人因為有義士替身受捕,才幸免於難。
縱遭大敗,文天祥仍然百死不回。他收拾殘部轉戰廣東東北部的南嶺地區。情況越來越險惡,文天祥知道事不可為了,他向小朝廷請求歸隊,可是張世傑再一次拒絕了他。
此時此刻,文天祥孤身在外,聲名外顯,等待他的只有兩條路:一個是投降;另一個是敗亡。除此以外,別無他途。
能戰而不能謀的張世傑,有忠義卻無心肝的張世傑!
公元1278年十二月,文天祥在廣東海豐五嶺坡被俘,自殺未成,被押往崖山戰場。這一路是文天祥的煉獄之旅,身在敵營,睹物思人,如此錦繡山河,統統落入敵手,而他空懷滿腔忠義報國之心,卻無可奈何,連自己也成了被俘之人。
到崖山戰場,張弘範要他寫信去勸降張世傑。文天祥冷然相對:“我不能救父母,難道還會勸人去背叛父母嗎?!”
他取過紙筆,錄下了不久所寫的那首《過零丁洋》:辛苦遭逢起一經,幹戈寥落四周星。山河破碎風飄絮,身世浮沈雨打萍。惶恐灘頭說惶恐,零丁洋裏嘆零丁。人生自古誰無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!
這樣的人怎麽可能投降,這樣的人怎麽可能替死敵去勸降?張弘範笑了笑,連稱“好人,好詩”,命人把文天祥帶下去,絕口不提勸降的事。
文天祥隨著元軍水軍出航,近距離親眼目睹了崖山海戰。這對他的摧殘是難以想象的,他竭盡全力、傾盡所有想保存的,就在他的眼前毀滅!
崖山海戰之後,元軍南征大軍的全部工作只剩下了一件,找到南宋傳國玉璽。幾天之後,這項任務也半真半假地完成了。有人宣稱,在一具男孩兒浮屍的脖子上找到了它。可這具明顯比玉璽更重要的屍體,卻偏偏下落不明。除此以外,就剩下了文天祥。
要怎樣處置這位亡國宰相?
張弘範在進行各種慶祝,包括在崖山之畔的山崖峭壁上刻字:“鎮國上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。”之餘,還是很想保全文天祥的。他覺得,留一文天祥也無關改朝換代的大局,反而更能襯托出元朝開國的恢宏氣度,何樂而不為?
忽必烈也這樣想,他特意批了份文件下來,說“誰家無忠臣”。命專人押解文天祥去大都。文天祥的北上苦旅開始了,他名揚中華,為華夏千年民族魂的光榮之旅也就此啟程。
當年五月,押解隊伍進入南安軍(今江西大餘),文天祥的故鄉臨近了,他計算時日,估計八天之後會到達老家吉安。他開始絕食,相信八天之後到達時會饑餓而死,他可以餓死桑梓、盡節故裏了。可天不從人願,絕食八天他沒有死,而故鄉已過。
文天祥決定恢覆進食,以便在虜廷從容就義,更有價值。
一路北行,元人並不禁錮文天祥的視聽,很多戰時信息一個個傳入,文天祥發現他真的成了一個孤單的人。揚州、釣魚城都已經陷落了。
說揚州,李庭芝在誤解中趕走了文天祥,隨即被元軍重兵圍困。揚州城在十個月期間彈盡糧絕,城內達到了易子而食的程度,但仍然死戰不降。
臨安陷落,宋室投降。謝道清向全國州郡發歸降手詔,元軍派人持詔書到城下招降。李庭芝說,我只知奉詔守城,沒聽說過以詔諭降的!
副將姜才發弩射退來使。
不久,得知元軍押解宋恭帝一行赴大都,正途經揚州。李庭芝與姜才率兵四萬夜襲瓜洲渡口,試圖奪回宋室一行。激戰三個時辰仍未成功,只好退回揚州城內。
元軍再次拿著謝道清的親筆詔書到城下招降。詔書雲:“今吾與嗣君既已臣伏,卿尚為誰守城?”問得很符合程序,這個世界都是姓趙的,俺趙家都投降了,你還守什麽城,這不是在妨礙正常的財產轉移嗎?
說得多麽理直氣壯,李庭芝一時也說不出反駁的話。他在沈默中一箭射死元軍的使者,以行動拒絕投降。至此元軍明白只剩下強攻一途了,之後半年之間雙方苦戰不休,蒙古人在揚州城下圍起了一道長墻,以城外之城徹底封鎖了揚州。
忽必烈適時送來了最後一次招降信,他許諾只要揚州投降,之前的抵抗、殺使者等行為全部赦免。李庭芝有些心動了,恰好姜才沖出重圍,去附近州縣籌糧回來,他凜然道:“相公不過忍片時痛而已!”李庭芝幡然悔悟,人生除死無大事,與那片時之痛相比,他們有更在乎的東西。
十個月之後,福州小朝廷任命李庭芝為左相,派使者來召喚。李庭芝命副手朱煥留守,他與姜才率領七千名士兵北上泰州(今屬江蘇),準備從那裏南下。
李庭芝前腳走,朱煥立即就投降了。揚州陷落,元軍全軍開拔追擊李庭芝部,終於把他們圍堵在泰州城內。
李庭芝、姜才終於力盡被俘。元軍主帥阿術責問李庭芝為什麽不降,姜才大叫“不降者,是我”!
阿術猶豫,蒙古人是重硬漢的,李庭芝、姜才無疑硬到了不可思議的地步,當此天下已定的大勢,實在沒必要多殺。
一邊的朱煥說話了,揚州積骸遍野,皆他們所為,不殺何待?
一句話勾起了之前十個月裏的殺戮怒火,阿術下令將李庭芝斬首,姜才剮殺。臨刑之日,原南宋江淮主將,那位應該七十九歲就死,非要活到八十三歲的夏貴特意趕來觀刑,姜才受刑中冷然發問:“老賊,你看著我不感到慚愧嗎?!”
揚州世代忠烈,聞聽李、姜被害,全城百姓無不流淚。這股忠義剛烈的氣息一直留存了下去,直到數百年後明末清初時,這座硬到不可思議的城市,在與李、姜一樣忠貞剛烈的史可法的率領下,與清軍死戰,誓死也絕不投降!
壯哉,揚州!
茫茫神州,只剩下了獨釣中原的釣魚城。至南宋小朝廷滅亡之時,釣魚城的主將已經換了三任,當初讓蒙哥城下飲恨的王堅第二年就被召回臨安,不是為了嘉獎,而是賈似道等朝臣猜忌他,把他排擠到了普通州縣去當地方官。
公元1264年,崖山之戰前十五年,王堅在和州知州任上郁郁而終。
釣魚城的第二任主將是張鈺。張鈺是王堅的部下,一個在某種程度上比王堅更加強悍堅硬的人。他接手釣魚城之後,不只是固守,而是適時出擊。當臨安陷落時,他派部將突襲青居城,抓獲元軍安撫使劉才;三個月後,派兵馳援重慶,合力攻克鳳頂寨,再之後收覆瀘州,捕殺叛將梅應春與元將熊耳,抓獲熊耳夫人。聽說小朝廷在福建稱帝,他在釣魚城內辟建皇城,派出百餘人南下尋訪,準備接來長期獨立。
當然,這百餘人沒法橫越神州,再越過百萬元兵,把小朝廷接到釣魚城裏來。
公元1275年十二月,涪州降元,重慶告急,張鈺按捺不住,留副手王立守城,自己率軍攻入重慶,接任制帥之職,旋即克覆涪州。過了正月,張鈺大會西南眾將,聯合忠、萬兩州軍力連破元軍十八砦,解大寧監之圍。
一時間,西南震動,宋軍在這一片區域裏大有覆興之勢。
天下大勢如此,張鈺註定只是曇花一現。元軍集結重兵圍困重慶,用的是揚州之戰同樣的戰術,結局卻沒那麽嚴重。
張鈺的身邊沒有姜才,他的部將出賣了他。張鈺在巷戰之餘選擇出逃,逃到涪州時被元軍抓獲,被押解到安西(今陜西西安),軟禁在一座廟裏。
回頭說釣魚城。
天下事,難說沒有運氣的存在。南宋滅國,神州淪陷,釣魚城天險也變得脆弱,原來自成體系,可以永遠生存的山城,居然連續兩年幹旱,城裏農田顆粒無收。據當地縣志記載,出現了易子而食的慘劇。金城湯池,非粟不守,到此地步,釣魚城終於投降了。
這座從公元1240年由四川制置副使彭大雅始築,至公元1279年正月最後一任守將王立出降,共抵抗元軍整整四十年,前期以擊斃蒙古大汗蒙哥而光耀史冊,後期獨自支撐巴蜀危局被譽為獨釣中原的曠世堅城,現在終於倒了。
張鈺在陜西聽到消息,以弓弦自縊身亡。
釣魚城投降的次月,流亡小朝廷在崖山全體覆滅。這兩件事接踵而至,南宋最後一絲希望也徹底破滅。
文天祥在這樣的局勢下被押解進元大都。
忽必烈的氣度橫貫胡漢,遠不是傳統印象中異族酋長的蠻橫模樣,他下令以上賓之禮接待文天祥。當然,這是有目的的。
他希望文天祥投降,做他的臣子。
第一個出場的人是留夢炎。留夢炎,公元1244年的南宋狀元,公元1275時做到了南宋首相,看資歷他與文天祥是那麽的一致,元朝覺得他們會很有共同語言。
只是他們忘了,留夢炎在臨安將破時選擇了逃跑。
兩人相見,文天祥身著南朝衣冠,面南而坐,意示絕不向元朝屈服。留夢炎則一身元朝高官的服飾,早成了異族的鷹犬。
文天祥戟指喝罵:“你好歹是一個狀元宰相,有何面目去見江東父老?!”
留夢炎絕無羞慚,大恨而去。第二個來勸降的人讓文天祥痛斷肝腸,居然是被降封為瀛國公的宋恭帝。幾年過去了,宋恭帝長成了一個小小少年,不知道北地生活是否讓他忘記了江南,還記不記得自己小時候的那個身份。
文天祥讓宋恭帝坐下,自己面北跪拜,痛哭流涕,連稱“聖駕請回”。姓趙的少年人在慌亂局促中不知說什麽好,只好離開。
這之後,元朝想不出還要由誰來勸文天祥,按級別,總不能把謝道清請出來吧?
第三個人是元朝的重臣平章政事阿合馬。大人物出場聲勢不凡,加上禮遇期已過,要來硬的了,阿合馬直接命令文天祥跪下。
文天祥冷笑,南朝宰相為何要跪北朝宰相?
阿合馬加倍趾高氣揚,問道:“何以至此?”你一個南朝宰相,怎麽到我北朝宰相的地盤來了,既然輸了土地,那就等同於輸了地位。
文天祥越發傲然:“南朝若是早日用我為相,北人到不了南,南人更不會到北方。”
阿合馬冷笑,提醒文天祥他手握生殺大權。文天祥得其所哉,“亡國之人,要殺便殺!”這正是他所求之不得的。
阿合馬悻悻然走開。
文天祥被關進了土牢裏,簡陋、骯臟都不足以形容這種囚室。蒙古人的用意非常明顯,他們不信以軟弱著稱的宋人中,變節最多的文人能挺住生活的折磨,尤其是文天祥從前的生活以奢侈舒適著稱。
一個月之後,元朝宰相孛羅提審文天祥,地點定在了元朝軍方重地樞密院,陪審的人是崖山海戰的元軍主帥張弘範。
困苦之後加以威淩,蒙古人不信文天祥不屈服。
文天祥見孛羅,長揖不拜。孛羅立即大怒,同樣情形下,阿合馬只是言語調侃,孛羅命令士兵強摁文天祥下跪。
元朝士兵們“或抑項,或扼其背”,文天祥始終不屈。他昂首高言:“天下事有興有廢,自古帝王將相,滅亡誅戮,何代無之!我文天祥今日忠於宋,以至於此,願求早死!”
孛羅見硬的不行,又自恃漢學功底深厚,可以在言談中壓倒文天祥。他問:“汝謂有興有廢,且問盤古至今日,幾帝幾王,為我言之。”
文天祥不屑,這種小兒科問題不值一提:“一部十七史,從何處說起?吾今日非應博學宏詞、神童科,何暇泛論。”
孛羅更加不屑,直指問題中心:“汝輩棄德祐皇帝,另立二王,這是忠臣所為嗎?”
文天祥正色回應:“德祐失國,不此之時,社稷為重,君為輕。另立二王,為社稷計,當然是忠。”
孛羅一笑,滿是譏諷:“汝立二王,竟成何功?”
這一句問得文天祥不由得不悲愴,數年間流離逃戰、艱辛苦困,真的是一無所獲嗎?他黯然自問,很快昂然回答:“立君以存社稷,存一日則盡一日臣子之責,何言成功!”
孛羅得意了:“既知其不可,又何必為之?”
文天祥忍不住淚下沾襟:“譬如父母有疾,雖不可療治,但無不下藥醫治之理。吾已盡心盡力,國亡,乃天命也。今日文天祥至此,有死而已,何必多言。”
孛羅再沒有話說,他建議忽必烈幹脆殺了文天祥,殺得宋人逾千萬,多此一個難道很特別,會丟天下不成?可很多人反對,包括張弘範。這個親手滅亡南宋的人上書忽必烈。加一句,張弘範病了,崖山海戰之後這人很快病倒,快死了。
他說元朝應有新氣象,應該與南宋相反,提倡節操,文天祥越是忠貞,就越要降服他,這會對新國家有極大的推動作用。
至於如何降服,優待、威嚇、勸說、困苦都用過了,當此時,似乎只有繼續困苦還能有效,於是文天祥被押回到土牢中。從這時起,這座土牢是文天祥兩年多時間裏的囚室。
文天祥在這座低矮潮濕的土牢中備受折磨,每個人都認為他會痛苦,可事實上痛苦與折磨有時並不是一回事。
某些人的生存信條是:心安樂才能身安樂。
文天祥用詩歌記錄了這段生活,那就是名傳千古,也必將傳至永恒的《正氣歌》。
餘囚北庭,坐一土室。室廣八尺,深可四尋。單扉低小,白間短窄,汙下而幽暗。當此夏日,諸氣萃然:雨潦四集,浮動床幾,時則為水氣;塗泥半朝,蒸漚歷瀾,時則為土氣;乍晴暴熱,風道四塞,時則為日氣;檐陰薪爨,助長炎虐,時則為火氣;倉腐寄頓,陳陳逼人,時則為米氣;駢肩雜遝,腥臊汙垢,時則為人氣;或圊混、或毀屍,或腐鼠,惡氣雜出,時則為穢氣。疊是數氣,當之者鮮不為厲,而餘以孱弱俯仰其間,於茲二年矣,無恙,是殆有養致然爾。然亦安知所養何哉?孟子曰:“吾善養吾浩然之氣。”彼氣有七,吾氣有一,以一敵七,吾何患焉!況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氣也。作《正氣歌》一首。
天地有正氣,雜然賦流行。下則為河岳,上則為日星。於人曰浩然,沛乎塞蒼冥。皇路當清夷,含和吐明庭。時窮節乃見,一一垂丹青:在齊太史簡,在晉董狐筆,在秦張良椎,在漢蘇武節;在嚴將軍頭,為嵇侍中血,為張睢陽齒,為顏常山舌;或為遼東帽,清操厲冰雪;或為出師表,鬼神泣壯烈;或為渡江楫,慷慨吞胡羯;或為擊賊笏,逆豎頭破裂。是氣所磅礴,凜烈萬古存。當其貫日月,生死安足論!地維賴以立,天柱賴以尊。三綱實系命,道義為之根。嗟予遘陽九,隸也實不力。楚囚纓其冠,傳車送窮北。鼎鑊甘如飴,求之不可得。陰房闐鬼火,春院閉天黑。牛驥同一皂,雞棲鳳凰食。一朝蒙霧露,分作溝中瘠。如此再寒暑,百癘自辟易。哀哉沮洳場,為我安樂國。豈有他繆巧,陰陽不能賊!顧此耿耿在,仰視浮雲白。悠悠我心憂,蒼天曷有極!哲人日以遠,典刑在夙昔。風檐展書讀,古道照顏色。
文天祥恪守忠義,置個人生死於度外,於困頓鬥室中甘之如飴,自覺除死無大事,卻不料世間仍有擾亂其心神之事。
他忽然接到了長女柳娘的信。信中得知,失蹤三年多的妻子兒女都承大都城中,被元人禁錮。這封信很明顯是暗示他,如果投降,全家安好;不降,後果不可言。文天祥必須要在骨肉親情與忠義名節之間作出選擇,這是何等艱難痛苦。
文天祥在回信中寫道:“……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,但今日事到這裏,於義當死。可令柳女、環女好做人民,爹爹管不得。淚下哽咽,哽咽!”
於是,文天祥徹底拋棄了一切所珍愛的。他是南宋的宰相,他治下的無數人民都在戰火中失去一切,他不想例外。
文天祥的決心讓元朝絕望,其間曾經有過幾次轉機,如張弘範臨死前的遺囑,希望保全文天祥,為新朝立節義榜樣;比如以福建降元的王積翁聯名十名南宋降臣保文天祥還鄉,允許其餘生出家當道士。這些都由於種種原因擱淺了。
需要指出的是:王積翁的保文之所以失敗,就是因為那位同樣是狀元宰相的留夢炎的極力反對,他非常渴望文天祥去死。
時間到達公元1282年底,中山府(今河北定縣)有數千人起義反元。起事者自稱南宋幼主,要去大都劫獄救出文丞相。這件事成了文天祥的催命符,他是生是死必須要有個了斷了。十二月八日,忽必烈在大殿召見文天祥。
文天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這裏足夠南了吧,張世傑覺得安全了,他下令上岸蓋房,在這裏長期居住。
奈何七個月之後,就被迫再一次上船出海。元軍又追過來了,這一次張弘範親自領軍,發誓追小朝廷到天涯海角。從這時起,兩支宏大的船隊幾乎形影不離,從廣州到秀山,從秀山到香山島(今廣東中山),雙方且戰且行,吃虧的永遠是小朝廷一方。
香山島一役,小朝廷在戰鬥中減員不少,在颶風中損失更大。首相陳宜中率領的八百艘戰船全都翻了。據可靠記載,只有一個人活了下來,其餘的都被淹死。
這人的命可真夠長。
落湯雞·陳受夠了,他再不想飄來蕩去,死去活來。他提議大夥兒去占城(今越南中南部)過海外陸地生活。
沒人響應。
陳宜中熱情高漲,說他去給大夥兒打前站,先去占城探路,就走了。這是他在歷史中出現的最後一幕,當他的船開遠了,有人才想起來,這人從前就逃跑過。
陳宜中逃跑一個月後,小朝廷的船隊到達了井澳(今廣東中山南海中),他們再次遭遇了颶風,大約十分之四的船翻了,同等比例的人淹死。這些船裏就有宋端宗趙昰的船,趙昰本人連淹帶嚇得了重病,在次年的四月病死。
接連翻船,連續死皇帝,讓所有人心驚肉跳,“群臣多欲散去”。關鍵時刻,陸秀夫站了出來:“度宗皇帝有一子尚在,將置其何地。古人有以一旅以成中興者,今百官有司皆備,士卒數萬,天若未欲絕宋,此豈不可立國?!”
他的話喚醒了一直都堅定存在的南宋忠義之心。能一路追隨直到現在的,都是難忘故國、絕不屈膝異族的忠勇剛烈之人,誰願意沈淪滅亡,成亡國之人呢?
眾人立趙昺為帝,是為帝昺,改元祥興。楊太後繼續垂簾聽政,張世傑任樞密使主管軍事,陸秀夫任首相,他每天親自書寫《大學章句》,為年僅八歲的帝昺上課。
且行且戰,臨近東亞大陸的最南端,張世傑屢敗之餘決定開辟基地。最初他選擇的是雷州(今廣東海康),大致相當於雷州半島一帶。
公元1278年五六月間,張世傑遣將與元軍爭雷州,這座之前一直是北宋發配重案罪官的城市成了小朝廷的噩夢,敗績再一次降臨,現實逼迫他們繼續向南逃跑。
下一個目標,崖山。
終於到了崖山!
崖山位於今天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南約五十公裏處的崖門鎮。銀州湖水由這裏出海,海面上東有崖山,西有湯瓶山,兩山環抱,延伸入海,闊僅裏許,故稱之為“崖門”。門內是天然的避風良港,每天潮起,可乘潮出戰;潮落,可據險而守。從地勢上看,是絕佳的戰略要地。
張世傑以最快的速度趕到了這裏,立即命令士兵上岸,造行營三十間,建軍屋三千間,作出了長期駐守的打算。
追擊的元軍很配合,隔了大約半年之後,在公元1279年正月間,從潮陽(今屬廣東)由海路趕到了崖山。領軍的還是蒙古漢軍都元帥張弘範。
幾天之後,副帥、江西行省參知政事李恒也從廣州率領一百二十艘戰船趕到。這樣,元軍整體軍力水陸兩軍共約三萬左右,戰船大約四百艘。
崖門內,張世傑擁有戰船近千艘,兵力達二十萬以上。
兩相對比,南宋的優勢是壓倒性的,沒有理由再失敗,何況搶先占據崖門,坐擁天險,元軍的水師只能漂在海面上。種種優勢都在預示,南宋如果抓住機會獲得大勝,不僅不會滅亡,反而會借機在南中國站穩腳跟,哪怕只是兩廣一隅之地,至少也是五代時南漢的根基。
可這只是表面上的數字參照,不為人知的是,南宋二十萬大軍之中,存在著大量的宮女、內侍、官員家屬、軍兵家屬,以及大量的文官。
除去這些非戰鬥人員,宋軍的戰力不過幾萬人而已。這也是為什麽之前屢戰屢敗、不斷逃亡的原因。
更重要的是,張世傑的心裏變得煩躁。他不再像從前一樣,開戰之前作兩手準備,打得贏就打,打不贏就跑。連續敗連續逃,讓他受夠了。
張世傑放棄了崖山海戰中獨一無二的最關鍵地段——崖門。他把一千餘艘戰船背山面海圍成方陣,以大索勾連,四周圍起樓柵,其結構像陸地上的城郭一樣。帝昺的座艦就居於這座方陣正中間。他決定以堂堂正正之師,與元軍決一死戰。
他的口號是:“連年航海,何日是頭,成敗就看今天!”
元軍水師非常歡迎他這麽做,非常配合地集結了全部實力與之對陣。這邊戰雲密布,海面上幾十萬人動輒生死相向,而在不遠處的另一端海面上,卻是歌舞升平歡聲笑語,當地居民正在舉行每年一度的海上元夕夜競渡。
這幾天正是元宵佳節,國家興亡,趙家興廢,不足以讓所有漢人陪著去死去活,老百姓的日子該怎麽過還是怎麽過。
回到戰場,元軍水師發現張世傑又把戰船綁在一起了,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。對面的宋軍主帥是俺們的臥底嗎?!
四年前焦山水戰時,張世傑只是將十船連成一舫,這回居然是一千多艘綁成一座大城,這要是不放一把空前大火的話,真是枉費了張世傑的好心。
這些煩人事是沒法幹擾到張世傑的,再一次綁船並不是他失憶了,忘了之前的慘痛教訓,而是他早有準備。為了防火,他讓士兵們挖了海量的爛泥上船,都厚厚地塗在船外板上,再用長木桿做阻擋,防止敵船來撞。為了生存,他還在船上準備了足夠所有人吃半年的糧食。
做完了這些,張世傑非常確信已經萬無一失了。他自信可以直面戰爭,等待勝利,或者持久的對峙。
這兩樣他都沒等到,勝利、失敗暫時還看不出來,宋軍很快就發現了一個致命的新問題。
元軍水師在張世傑放棄崖門背山面海時,第一時間搶占了崖門,掐斷了宋軍重回岸上的可能。這看似沒用,海戰嘛,與陸地何幹?但是張世傑給船隊上的二十多萬人準備了半年的糧食,卻沒辦法準備哪怕一個月的淡水!他每天都得派人回崖門內取淡水,取燒水做飯的木柴,這些都在元軍搶占崖門之後丟掉了。
僅僅十天過後,宋軍淡水供應就出了問題。南中國海上熾烈的太陽下,口渴難耐的宋軍士兵只好從海中提起一桶桶的海水勉強喝下去,結果誰都知道,那就跟喝毒藥一樣,他們立即開始上吐下瀉。宋軍的戰鬥力銳減,並且只會越來越弱。
這時元軍才開始了攻擊。
元軍在崖山西山頭上架起西域炮轟擊船陣中間帝昺的禦艦,幾炮之後禦艦上迅速作出反應,張起了巨型布簾遮擋炮石。效果相當好,據記載巨石擊中布簾,禦艦巋然不動。因為宋軍船陣的選擇地點非常欠抽,居然離主動放棄的崖門不太遠,炮轟不奏效之後,張弘範決定用火攻。
一艘艘滿載著柴草的小船被點燃,直沖南宋的船陣。
宋軍水兵用長桿抵住火船,不讓靠攏。偶有漏網的,塗滿了濕泥的船外板還真的頂用,火焰沒法立即燃起,隨即被南宋水兵用海水澆滅。
相持不下,這麽說並不準確,元軍根本不擔心宋軍有哪怕一點點的進攻。一千餘艘木制戰船綁在一起,得用什麽樣的發動機才能推得動?
一座不動的船城,不知道有什麽樣的攻擊力!
張弘範決定再一次勸降,他早有準備,隨船帶來了張世傑的外甥。該外甥三次進入船陣勸降,張世傑不為所動,回答得鐵骨錚錚:“我知道投降能活命,且能富貴,但忠義之志絕不動搖!”
公元1279年二月初六,元軍發起了總攻。那一天烏雲密布,海浪洶湧,大海表現出了它狂暴的一面。元軍水師兵分四路,從東、南、北三面向崖山外的宋軍船城進攻。張世傑率眾力戰,從黎明時分直到黃昏降臨,歷經漲潮、退潮兩個時段,士兵和船陣先後崩潰了。
士兵們疲勞饑渴、上吐下瀉,加上一整天的激烈戰鬥,早已不可支撐。看似堅固的船城只能防守無法反擊,永遠立於不勝之地,解體只是遲早而已。
元軍摧毀了宋軍外圍的七艘大艦,突入船城內部。到了這個地步,張世傑才下令砍斷大索,各船逃生。這讓當時的海面亂成了一鍋粥,張世傑本人居然無法接近他最應該保護的對象——帝昺。當時黃昏降臨,暮色四合,風雨大作,張世傑遙遙望見帝昺的禦艦,他沒法親自去接,只好派人架小船過去。
操船者不顧一切地在激烈交戰中的戰船間劃行,奇跡般地接近了禦艦,並且爬了上去。
宰相陸秀夫唯恐來人是元軍假冒的,斷然拒絕把帝昺交給來人帶走。
這種擔憂絕對是有必要的,國亡在即,無數可恥的投降者挖空心思想找進身之階,此時帝昺無疑是最好的投降禮物,怎麽能隨便就交出去?!
接應者無奈,只好退走。遠處停在外圍的張世傑無奈,只好率領十餘艘戰船,保著楊太後,順著退潮的海水揚帆遠逃。
帝昺的禦艦被圍在戰場中央,無論怎樣都沒辦法逃脫了!
或死或降,別無他路。陸秀夫在黑夜中決定以死殉國,他仗劍把自己的妻子兒女都驅入海中,他的妻子死死拉住船舷不松手,他長嘆一聲,喝道:“都去!還怕我不來?”
陸夫人松手,沈入了大海。
陸秀夫轉身望向年僅八歲的宋帝趙昺,流亡至此已近三年,航海逾萬裏,所為者何來?難道只是為了活下去嗎?!
他抱起了帝昺,對這個孩子說:“國事至此,陛下應為國死。德祐皇帝受辱已甚,陛下不可再辱!”說完,他緊緊抱住他的皇帝,縱身跳進了波濤洶湧的大海。
宋帝國至此終於滅亡,不管它是否軟弱,不管它是否屈辱,它的最後一位皇帝和宰相,以世間最決絕的方式為它畫上了句號。
崖山之役,南宋全軍覆滅。據載,第二天淩晨,“浮屍出於海十餘萬人”。這些人和陸秀夫一樣選擇了決絕,選擇了尊嚴。
在遠處的海面上,張世傑的船隊終於逃出生天。楊太後聽到帝昺的死訊,痛哭道:“我忍死到今,只為了趙氏一塊肉啊,現在沒希望了!”隨後,她也投水自盡,為趙宋殉葬。
張世傑不久後死於一場海上颶風。
至此,流亡小朝廷全體覆滅。後人翻閱這段史書,感嘆者有之,搖頭者有之,憤怒鄙夷者更有之。比如有人評論說,陳宜中能逃而不能死,陸秀夫能死而不能戰,張世傑能戰而不能謀……說這些有什麽用,他們真的有經天緯地之才,何至於遠逃萬裏,在崖山與敵死拼?
一家一姓的天下歷經了三百一十九年,因為上位者大都是些或庸碌無才或無恥貪婪之輩,註定了元氣盡喪。所以,國家滅亡是無可避免的。
所爭者,只是滅亡的方式。
在這一點上,趙宋之亡,除了陳宜中等無恥之徒外,陸秀夫,哪怕是張世傑都可以無愧於史冊後世。崖山之戰結束了,除了參戰的元軍之外,還有一個人親眼目睹了戰鬥的整個進程。
文天祥。
文天祥早已被俘。
他被張世傑排擠出小朝廷之後,選擇了回自己的老家江西抗元。公元1277年,文天祥率兵於雩都(今江西於都)大敗元軍,收覆了興國、吉州(今江西吉安)等地。他在興國建立大本營,江西各地抗元義軍四面來投,形勢一度大好。
但是他終究是個文官,對瞬息萬變的戰場準備不足,大勝之餘忘了戒備。元朝江西宣慰使李恒,也就是率水軍支援張弘範進行崖山海戰的那個人,率重兵偷襲興國,文天祥應戰失利,大敗至空坑(今江西永豐南)一帶。
敗退中,隊伍零散,文天祥的妻兒、幕僚都被俘虜,他本人因為有義士替身受捕,才幸免於難。
縱遭大敗,文天祥仍然百死不回。他收拾殘部轉戰廣東東北部的南嶺地區。情況越來越險惡,文天祥知道事不可為了,他向小朝廷請求歸隊,可是張世傑再一次拒絕了他。
此時此刻,文天祥孤身在外,聲名外顯,等待他的只有兩條路:一個是投降;另一個是敗亡。除此以外,別無他途。
能戰而不能謀的張世傑,有忠義卻無心肝的張世傑!
公元1278年十二月,文天祥在廣東海豐五嶺坡被俘,自殺未成,被押往崖山戰場。這一路是文天祥的煉獄之旅,身在敵營,睹物思人,如此錦繡山河,統統落入敵手,而他空懷滿腔忠義報國之心,卻無可奈何,連自己也成了被俘之人。
到崖山戰場,張弘範要他寫信去勸降張世傑。文天祥冷然相對:“我不能救父母,難道還會勸人去背叛父母嗎?!”
他取過紙筆,錄下了不久所寫的那首《過零丁洋》:辛苦遭逢起一經,幹戈寥落四周星。山河破碎風飄絮,身世浮沈雨打萍。惶恐灘頭說惶恐,零丁洋裏嘆零丁。人生自古誰無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!
這樣的人怎麽可能投降,這樣的人怎麽可能替死敵去勸降?張弘範笑了笑,連稱“好人,好詩”,命人把文天祥帶下去,絕口不提勸降的事。
文天祥隨著元軍水軍出航,近距離親眼目睹了崖山海戰。這對他的摧殘是難以想象的,他竭盡全力、傾盡所有想保存的,就在他的眼前毀滅!
崖山海戰之後,元軍南征大軍的全部工作只剩下了一件,找到南宋傳國玉璽。幾天之後,這項任務也半真半假地完成了。有人宣稱,在一具男孩兒浮屍的脖子上找到了它。可這具明顯比玉璽更重要的屍體,卻偏偏下落不明。除此以外,就剩下了文天祥。
要怎樣處置這位亡國宰相?
張弘範在進行各種慶祝,包括在崖山之畔的山崖峭壁上刻字:“鎮國上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。”之餘,還是很想保全文天祥的。他覺得,留一文天祥也無關改朝換代的大局,反而更能襯托出元朝開國的恢宏氣度,何樂而不為?
忽必烈也這樣想,他特意批了份文件下來,說“誰家無忠臣”。命專人押解文天祥去大都。文天祥的北上苦旅開始了,他名揚中華,為華夏千年民族魂的光榮之旅也就此啟程。
當年五月,押解隊伍進入南安軍(今江西大餘),文天祥的故鄉臨近了,他計算時日,估計八天之後會到達老家吉安。他開始絕食,相信八天之後到達時會饑餓而死,他可以餓死桑梓、盡節故裏了。可天不從人願,絕食八天他沒有死,而故鄉已過。
文天祥決定恢覆進食,以便在虜廷從容就義,更有價值。
一路北行,元人並不禁錮文天祥的視聽,很多戰時信息一個個傳入,文天祥發現他真的成了一個孤單的人。揚州、釣魚城都已經陷落了。
說揚州,李庭芝在誤解中趕走了文天祥,隨即被元軍重兵圍困。揚州城在十個月期間彈盡糧絕,城內達到了易子而食的程度,但仍然死戰不降。
臨安陷落,宋室投降。謝道清向全國州郡發歸降手詔,元軍派人持詔書到城下招降。李庭芝說,我只知奉詔守城,沒聽說過以詔諭降的!
副將姜才發弩射退來使。
不久,得知元軍押解宋恭帝一行赴大都,正途經揚州。李庭芝與姜才率兵四萬夜襲瓜洲渡口,試圖奪回宋室一行。激戰三個時辰仍未成功,只好退回揚州城內。
元軍再次拿著謝道清的親筆詔書到城下招降。詔書雲:“今吾與嗣君既已臣伏,卿尚為誰守城?”問得很符合程序,這個世界都是姓趙的,俺趙家都投降了,你還守什麽城,這不是在妨礙正常的財產轉移嗎?
說得多麽理直氣壯,李庭芝一時也說不出反駁的話。他在沈默中一箭射死元軍的使者,以行動拒絕投降。至此元軍明白只剩下強攻一途了,之後半年之間雙方苦戰不休,蒙古人在揚州城下圍起了一道長墻,以城外之城徹底封鎖了揚州。
忽必烈適時送來了最後一次招降信,他許諾只要揚州投降,之前的抵抗、殺使者等行為全部赦免。李庭芝有些心動了,恰好姜才沖出重圍,去附近州縣籌糧回來,他凜然道:“相公不過忍片時痛而已!”李庭芝幡然悔悟,人生除死無大事,與那片時之痛相比,他們有更在乎的東西。
十個月之後,福州小朝廷任命李庭芝為左相,派使者來召喚。李庭芝命副手朱煥留守,他與姜才率領七千名士兵北上泰州(今屬江蘇),準備從那裏南下。
李庭芝前腳走,朱煥立即就投降了。揚州陷落,元軍全軍開拔追擊李庭芝部,終於把他們圍堵在泰州城內。
李庭芝、姜才終於力盡被俘。元軍主帥阿術責問李庭芝為什麽不降,姜才大叫“不降者,是我”!
阿術猶豫,蒙古人是重硬漢的,李庭芝、姜才無疑硬到了不可思議的地步,當此天下已定的大勢,實在沒必要多殺。
一邊的朱煥說話了,揚州積骸遍野,皆他們所為,不殺何待?
一句話勾起了之前十個月裏的殺戮怒火,阿術下令將李庭芝斬首,姜才剮殺。臨刑之日,原南宋江淮主將,那位應該七十九歲就死,非要活到八十三歲的夏貴特意趕來觀刑,姜才受刑中冷然發問:“老賊,你看著我不感到慚愧嗎?!”
揚州世代忠烈,聞聽李、姜被害,全城百姓無不流淚。這股忠義剛烈的氣息一直留存了下去,直到數百年後明末清初時,這座硬到不可思議的城市,在與李、姜一樣忠貞剛烈的史可法的率領下,與清軍死戰,誓死也絕不投降!
壯哉,揚州!
茫茫神州,只剩下了獨釣中原的釣魚城。至南宋小朝廷滅亡之時,釣魚城的主將已經換了三任,當初讓蒙哥城下飲恨的王堅第二年就被召回臨安,不是為了嘉獎,而是賈似道等朝臣猜忌他,把他排擠到了普通州縣去當地方官。
公元1264年,崖山之戰前十五年,王堅在和州知州任上郁郁而終。
釣魚城的第二任主將是張鈺。張鈺是王堅的部下,一個在某種程度上比王堅更加強悍堅硬的人。他接手釣魚城之後,不只是固守,而是適時出擊。當臨安陷落時,他派部將突襲青居城,抓獲元軍安撫使劉才;三個月後,派兵馳援重慶,合力攻克鳳頂寨,再之後收覆瀘州,捕殺叛將梅應春與元將熊耳,抓獲熊耳夫人。聽說小朝廷在福建稱帝,他在釣魚城內辟建皇城,派出百餘人南下尋訪,準備接來長期獨立。
當然,這百餘人沒法橫越神州,再越過百萬元兵,把小朝廷接到釣魚城裏來。
公元1275年十二月,涪州降元,重慶告急,張鈺按捺不住,留副手王立守城,自己率軍攻入重慶,接任制帥之職,旋即克覆涪州。過了正月,張鈺大會西南眾將,聯合忠、萬兩州軍力連破元軍十八砦,解大寧監之圍。
一時間,西南震動,宋軍在這一片區域裏大有覆興之勢。
天下大勢如此,張鈺註定只是曇花一現。元軍集結重兵圍困重慶,用的是揚州之戰同樣的戰術,結局卻沒那麽嚴重。
張鈺的身邊沒有姜才,他的部將出賣了他。張鈺在巷戰之餘選擇出逃,逃到涪州時被元軍抓獲,被押解到安西(今陜西西安),軟禁在一座廟裏。
回頭說釣魚城。
天下事,難說沒有運氣的存在。南宋滅國,神州淪陷,釣魚城天險也變得脆弱,原來自成體系,可以永遠生存的山城,居然連續兩年幹旱,城裏農田顆粒無收。據當地縣志記載,出現了易子而食的慘劇。金城湯池,非粟不守,到此地步,釣魚城終於投降了。
這座從公元1240年由四川制置副使彭大雅始築,至公元1279年正月最後一任守將王立出降,共抵抗元軍整整四十年,前期以擊斃蒙古大汗蒙哥而光耀史冊,後期獨自支撐巴蜀危局被譽為獨釣中原的曠世堅城,現在終於倒了。
張鈺在陜西聽到消息,以弓弦自縊身亡。
釣魚城投降的次月,流亡小朝廷在崖山全體覆滅。這兩件事接踵而至,南宋最後一絲希望也徹底破滅。
文天祥在這樣的局勢下被押解進元大都。
忽必烈的氣度橫貫胡漢,遠不是傳統印象中異族酋長的蠻橫模樣,他下令以上賓之禮接待文天祥。當然,這是有目的的。
他希望文天祥投降,做他的臣子。
第一個出場的人是留夢炎。留夢炎,公元1244年的南宋狀元,公元1275時做到了南宋首相,看資歷他與文天祥是那麽的一致,元朝覺得他們會很有共同語言。
只是他們忘了,留夢炎在臨安將破時選擇了逃跑。
兩人相見,文天祥身著南朝衣冠,面南而坐,意示絕不向元朝屈服。留夢炎則一身元朝高官的服飾,早成了異族的鷹犬。
文天祥戟指喝罵:“你好歹是一個狀元宰相,有何面目去見江東父老?!”
留夢炎絕無羞慚,大恨而去。第二個來勸降的人讓文天祥痛斷肝腸,居然是被降封為瀛國公的宋恭帝。幾年過去了,宋恭帝長成了一個小小少年,不知道北地生活是否讓他忘記了江南,還記不記得自己小時候的那個身份。
文天祥讓宋恭帝坐下,自己面北跪拜,痛哭流涕,連稱“聖駕請回”。姓趙的少年人在慌亂局促中不知說什麽好,只好離開。
這之後,元朝想不出還要由誰來勸文天祥,按級別,總不能把謝道清請出來吧?
第三個人是元朝的重臣平章政事阿合馬。大人物出場聲勢不凡,加上禮遇期已過,要來硬的了,阿合馬直接命令文天祥跪下。
文天祥冷笑,南朝宰相為何要跪北朝宰相?
阿合馬加倍趾高氣揚,問道:“何以至此?”你一個南朝宰相,怎麽到我北朝宰相的地盤來了,既然輸了土地,那就等同於輸了地位。
文天祥越發傲然:“南朝若是早日用我為相,北人到不了南,南人更不會到北方。”
阿合馬冷笑,提醒文天祥他手握生殺大權。文天祥得其所哉,“亡國之人,要殺便殺!”這正是他所求之不得的。
阿合馬悻悻然走開。
文天祥被關進了土牢裏,簡陋、骯臟都不足以形容這種囚室。蒙古人的用意非常明顯,他們不信以軟弱著稱的宋人中,變節最多的文人能挺住生活的折磨,尤其是文天祥從前的生活以奢侈舒適著稱。
一個月之後,元朝宰相孛羅提審文天祥,地點定在了元朝軍方重地樞密院,陪審的人是崖山海戰的元軍主帥張弘範。
困苦之後加以威淩,蒙古人不信文天祥不屈服。
文天祥見孛羅,長揖不拜。孛羅立即大怒,同樣情形下,阿合馬只是言語調侃,孛羅命令士兵強摁文天祥下跪。
元朝士兵們“或抑項,或扼其背”,文天祥始終不屈。他昂首高言:“天下事有興有廢,自古帝王將相,滅亡誅戮,何代無之!我文天祥今日忠於宋,以至於此,願求早死!”
孛羅見硬的不行,又自恃漢學功底深厚,可以在言談中壓倒文天祥。他問:“汝謂有興有廢,且問盤古至今日,幾帝幾王,為我言之。”
文天祥不屑,這種小兒科問題不值一提:“一部十七史,從何處說起?吾今日非應博學宏詞、神童科,何暇泛論。”
孛羅更加不屑,直指問題中心:“汝輩棄德祐皇帝,另立二王,這是忠臣所為嗎?”
文天祥正色回應:“德祐失國,不此之時,社稷為重,君為輕。另立二王,為社稷計,當然是忠。”
孛羅一笑,滿是譏諷:“汝立二王,竟成何功?”
這一句問得文天祥不由得不悲愴,數年間流離逃戰、艱辛苦困,真的是一無所獲嗎?他黯然自問,很快昂然回答:“立君以存社稷,存一日則盡一日臣子之責,何言成功!”
孛羅得意了:“既知其不可,又何必為之?”
文天祥忍不住淚下沾襟:“譬如父母有疾,雖不可療治,但無不下藥醫治之理。吾已盡心盡力,國亡,乃天命也。今日文天祥至此,有死而已,何必多言。”
孛羅再沒有話說,他建議忽必烈幹脆殺了文天祥,殺得宋人逾千萬,多此一個難道很特別,會丟天下不成?可很多人反對,包括張弘範。這個親手滅亡南宋的人上書忽必烈。加一句,張弘範病了,崖山海戰之後這人很快病倒,快死了。
他說元朝應有新氣象,應該與南宋相反,提倡節操,文天祥越是忠貞,就越要降服他,這會對新國家有極大的推動作用。
至於如何降服,優待、威嚇、勸說、困苦都用過了,當此時,似乎只有繼續困苦還能有效,於是文天祥被押回到土牢中。從這時起,這座土牢是文天祥兩年多時間裏的囚室。
文天祥在這座低矮潮濕的土牢中備受折磨,每個人都認為他會痛苦,可事實上痛苦與折磨有時並不是一回事。
某些人的生存信條是:心安樂才能身安樂。
文天祥用詩歌記錄了這段生活,那就是名傳千古,也必將傳至永恒的《正氣歌》。
餘囚北庭,坐一土室。室廣八尺,深可四尋。單扉低小,白間短窄,汙下而幽暗。當此夏日,諸氣萃然:雨潦四集,浮動床幾,時則為水氣;塗泥半朝,蒸漚歷瀾,時則為土氣;乍晴暴熱,風道四塞,時則為日氣;檐陰薪爨,助長炎虐,時則為火氣;倉腐寄頓,陳陳逼人,時則為米氣;駢肩雜遝,腥臊汙垢,時則為人氣;或圊混、或毀屍,或腐鼠,惡氣雜出,時則為穢氣。疊是數氣,當之者鮮不為厲,而餘以孱弱俯仰其間,於茲二年矣,無恙,是殆有養致然爾。然亦安知所養何哉?孟子曰:“吾善養吾浩然之氣。”彼氣有七,吾氣有一,以一敵七,吾何患焉!況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氣也。作《正氣歌》一首。
天地有正氣,雜然賦流行。下則為河岳,上則為日星。於人曰浩然,沛乎塞蒼冥。皇路當清夷,含和吐明庭。時窮節乃見,一一垂丹青:在齊太史簡,在晉董狐筆,在秦張良椎,在漢蘇武節;在嚴將軍頭,為嵇侍中血,為張睢陽齒,為顏常山舌;或為遼東帽,清操厲冰雪;或為出師表,鬼神泣壯烈;或為渡江楫,慷慨吞胡羯;或為擊賊笏,逆豎頭破裂。是氣所磅礴,凜烈萬古存。當其貫日月,生死安足論!地維賴以立,天柱賴以尊。三綱實系命,道義為之根。嗟予遘陽九,隸也實不力。楚囚纓其冠,傳車送窮北。鼎鑊甘如飴,求之不可得。陰房闐鬼火,春院閉天黑。牛驥同一皂,雞棲鳳凰食。一朝蒙霧露,分作溝中瘠。如此再寒暑,百癘自辟易。哀哉沮洳場,為我安樂國。豈有他繆巧,陰陽不能賊!顧此耿耿在,仰視浮雲白。悠悠我心憂,蒼天曷有極!哲人日以遠,典刑在夙昔。風檐展書讀,古道照顏色。
文天祥恪守忠義,置個人生死於度外,於困頓鬥室中甘之如飴,自覺除死無大事,卻不料世間仍有擾亂其心神之事。
他忽然接到了長女柳娘的信。信中得知,失蹤三年多的妻子兒女都承大都城中,被元人禁錮。這封信很明顯是暗示他,如果投降,全家安好;不降,後果不可言。文天祥必須要在骨肉親情與忠義名節之間作出選擇,這是何等艱難痛苦。
文天祥在回信中寫道:“……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,但今日事到這裏,於義當死。可令柳女、環女好做人民,爹爹管不得。淚下哽咽,哽咽!”
於是,文天祥徹底拋棄了一切所珍愛的。他是南宋的宰相,他治下的無數人民都在戰火中失去一切,他不想例外。
文天祥的決心讓元朝絕望,其間曾經有過幾次轉機,如張弘範臨死前的遺囑,希望保全文天祥,為新朝立節義榜樣;比如以福建降元的王積翁聯名十名南宋降臣保文天祥還鄉,允許其餘生出家當道士。這些都由於種種原因擱淺了。
需要指出的是:王積翁的保文之所以失敗,就是因為那位同樣是狀元宰相的留夢炎的極力反對,他非常渴望文天祥去死。
時間到達公元1282年底,中山府(今河北定縣)有數千人起義反元。起事者自稱南宋幼主,要去大都劫獄救出文丞相。這件事成了文天祥的催命符,他是生是死必須要有個了斷了。十二月八日,忽必烈在大殿召見文天祥。
文天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